PROFESSIONAL CAR RENTAL SERVICE PROVIDER
商务租车群雄并起!
商务租车2016年或达1000亿 目前,市场上的商务租车品牌包括易到用车、AA租车、Uber、一号专车,加上滴滴打车即将推出的U优打车,仅北京市场商务租车品牌就已超过5家。
为什么越多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商务租车市场?艾媒咨询CEO张毅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商务租车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全商务的租车,另一种是租车旅行的出租车,目前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在前段时间,张毅和艾媒咨询在桂林等地做了一个市场调查,调查发现商务租车一到周末都无车可租,旺盛的有点离谱。
易观智库分析师朱正煜则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商务租车市场商业模式较为成熟,即通过平台运营招募司机,同时对接用户,相比出租车叫车服务盈利模式更清晰。快的滴滴在出租车叫车大战中消耗较多,巨额补贴培养出较大知名度,但叫车盈利模式仍不明确,进入商务租车市场可以有效发挥品牌价值,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商务租车到底能带来什么?杨艾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商务租车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出租需求,还可以满足更深层次的精神消费,现在的消费者对品牌和服务都有更高的需求。在商务租车中,车内会有免费的矿泉水,手巾抽,洗手液,拖鞋等等。众所周知,在中国有时候需要面子,商务租车是可以满足的,司机穿着西装衬衫戴着白手套来开关车门,而打车市场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同时,消费者用打车软件会遇到的士司机“放鸽子”的情况,商务租车则不会。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企业对于商务租车市场都持观望态度,易到用车三年前就在国内做这个事情,不管从车辆服务、城市覆盖还是整体盈利模式都很清晰,可能会有一些类似企业会往商务租车转型。”胡绪雷有期待也有无奈地向央广网科技表示。
商务租车市场整体容量到底有多大?胡绪雷称易到用车曾经估算过,在打车软件的用户里面,大概有30%到40%是商务租车的用户群体。打车市场每年大概有3000多亿,到2016年商务租车市场或达到1000亿。
李敏也认为,商务租车市场足够大,全球估计有几百亿美元,跟其他行业一样,中国肯定是第一大市场。中国人多,有钱的人也多,同时各地到处实行限购限行,油越来越贵,养车成本和停车成本也越来越贵,未来不开自己的车去租车的行为会普遍,商务租车市场是非常大的。
商务租车用户对价格不敏感
是否还记得打车软件的烧钱大战,滴滴快的补贴19亿。而在商务租车市场,新一轮大战会硝烟四起吗?
“快的滴滴进入商务租车市场后,在市场策略上极有可能延续价格战打法。”朱正煜如实说道。快的滴滴背后都有一个“有钱的干爹”,没有“干爹”的公司会怎么样?朱正煜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对于易到用车等独立公司会形成较大压力,未来会形成站队趋势,投资层面动作会增多。
很多时候用户在购买产品时首先考虑到价格,如果价格足以吸引他们就会购买,反之则观而不购。打车市场同团购一样,用户对于价格敏感度极高。
胡绪雷向央广网科技表示,打车人群都是价格敏感型的,如果不补贴了,市场至少下滑30%到50%,而商务租车人群不一样,为了让自己的出行更快捷,更舒服,较高的费用是可以承担的,对于打车补贴的10块、20块兴趣都不大,他们更关注产品和服务。像之前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在商务租车市场不会那么明显,不会那么惨烈。如果还是那样烧钱补贴的话,商务租车市场就本末倒置了,这个市场提供的是优质服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
李敏和胡绪雷一样有着相同的观点,“商务租车用户对价格不敏感,更在乎的是服务。比如大部分人住商品房,但是有一些人住的可能是别墅,他们比较享受这种生活带来的价值。”
不过,李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有点激动。“易到用车一直在说他们打车要比出租车便宜,这肯定是违反市场价值的。”
产品会同质化服务不会同质化
Uber入华,滴滴快的争相布局商务租车市场,商务租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掩盖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
张毅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商务租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押金、支付环节等,其中车辆的规范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型公司在商务租车市场比较规范,但各大小城市的小型公司车辆规范问题较多。
朱正煜则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商务租车在合法性上存在争议,各地政府将未取得出租车运营牌照的公共用车视为黑车,目前持打击态度,但近一段时间国家层面正在进行公务用车改革,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公务用车,因此未来政府对于商务租车的态度预计会随用车改革政策的落地而逐渐宽容。
朱正煜还认为,商务租车市场具有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居民出行频率增加以及对于出行体验质量要求的提高,商务租车市场发展迅速,近期国家启动公务用车改革,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公务用车供应,对于商务租车是个利好,未来商务租车在法律法规上的模糊定位有望明朗化。
商务租车市场虽然存在着押金、支付、车辆规范的问题,但它给用户带来的更多的是享受,车里面有矿泉水、有纸巾、有雨伞甚至还有WIFI。更多的企业加入商务租车市场,用户会得到更多的服务,不过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产品同质化的趋势会严重。
李敏向央广网科技表示,产品可能会同质化,但服务一定不会同质化,因为产品做起来很容易,而服务则是长期的工作。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坚持,这是很难的。